何萬青:直呼其名——我與CCF十年命運交織|CCF創建60周年文集-29
CCF是我職業生涯的發動機,它曾帶給我職業生涯的最大改變,也構筑了我10多年來產學研結合的工作舞臺,通過在CCF YOCSEF的投入與實踐,也塑造了我的心智模式,在我寫了6年多的公眾號《四維碎片》里,很多文章背后,都和CCF的時間線縱橫交錯,我從CCF的聽眾和受益者,成為其中一位活躍的貢獻者,并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其中心路歷程,回頭望去,每一步都算數,感慨系之:
2005年到2009年,我從支持CCF高專委成立的活動開始接觸CCF,一開始是從“CCF真是一個計算機高手云集的學會”來認識它,對其思想,宗旨和制度都不甚了了,倒是經常去蹭學術報告,聽完就走。
我于2009年正式加入CCF,從那年到2012年,無意中闖入了CCF YOCSEF的多場論壇,發現居然有這么暢所欲言、觀點犀利的地方,大家直呼其名,各種觀點互懟,喜歡得緊,于是我常常直言放炮、好像就幾位老友記住了我。2012年,云泉來找我,說他們都認為我蠻符合CCF YOCSEF的味道,鼓動我競選總部AC,后來邀請我參加了接下來在南京的青年精英大會(YEF)。大會前一天晚上,我們凌晨3點擼串聊完,在路上遇到第二天要參加主席換屆交班的佳俊兄,大家又陪著他換了個地方繼續聊,直到清晨五六點鐘東方泛白,我第一次看到一位YOCSEF主席對任期的不舍,那時心里咯噔了一下。各自回房匆匆洗漱,就奔赴會場,沒合眼的佳俊一早做了他那一屆YOCSEF的任期總結,自此,我在YOCSEF里就多了一位可信賴的老大哥。2020年度助殘新聞人物推舉,里面有佳俊在信息無障礙領域13年幫助殘疾人的新聞,和他在YOCSEF踐行“承擔社會責任”一以貫之。也是在這次YEF大會上,子德安排我給委員做了一次培訓,從而認識了曉生。
我和瑞雪主持的阿爾法狗人機大戰論壇合影(年度優秀論壇獎)
那時候,已經和云泉、文光、曉如等老主席過往很熟,回來后我答應參加總部AC競選。人生第一次參加差額選舉,毫無準備,沒想到高票當選。那次子德在我當選后給了鼓勵,后來他說了句:"我們覺得你看起來一點兒不像個外企的?!北藭r我已在外企工作10年,今天回頭看那時的風云際會,我職業生涯的車道開始從慣性軌道受到大質量CCF的引力扭曲。2014-2015年那一屆,從選舉上YOCSEF總部學術秘書到第二年成為副主席,我的業余時間逐漸給了CCF的快車道,直到2015年底,主席曉生說搞了個創業公司,拉我出來做了一年CTO,如果沒有CCF里的兄弟般的信任和文化,我不會輕易離開工作十多年的外企,那種巨大的慣性還是被CCF這幾年的歷練和經歷打破了。
那段時間,企業里的一些同事,不理解為什么這么多青年教師,自費來回折騰,只是為了在一個“看起來沒怎么高大上”的論壇里較真兒,有時為了一個觀點爭論得搶話筒 ,“所為何來?”“不就是辦論壇嗎?每年企業辦的論壇不要太多太高大上很多?”“感覺就是搞科研的青椒(青年教師)酸溜溜發牢騷?!?/span>-這類的言論所在不少。但是一旦投入到YOCSEF,你會發現,一群在各自領域開始有建樹的學者、專家和企業里有理想的年輕人,彼此沒有工作匯報關系,沒有利益和KPI綁定,更沒有統一的組織文化的“泛學術思想共同體”里面,愿意拿出時間金錢和精力彼此合作,在很短的時間組織做出精彩的論壇和活動,是一件遠難于公司組織的事情。況且,YOCSEF每屆一年的時間限制,以及每年評選優秀分論壇和根據表現關停一些分論壇的壓力,讓更多人的貢獻有種只爭朝夕的味道。
在CCF和YOCSEF里,不乏頗有建樹的青年學者和企業精英,還有高校院長和校長,他們在各自的舞臺舉重若輕,但是在YOCSEF里,無論是策劃論壇還是學術會議,抑或公益活動,大家都能秒回“青年學徒”狀態,看不到“權力”“地位“的痕跡,這是這個組織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最鍛煉人的地方。我不止一次看見因為好奇來“觀摩”YOCSEF換屆選舉的新朋友,他們下來就無法自已,要求了解和加入YOCSEF。比如那次杭州YOCSEF換屆選舉,一下子冒出從隔壁寧波跑來的“因為我們寧波還沒有YOCSEF,我要來當外援競選杭州AC”的多位朋友,加上參選本地AC選舉的陳君平君,再加上現場舉手參選AC和副主席的幾位,一下子參選人面對觀眾站一排就站不下了。當然,即使熬過了唱票記票的煎熬,當選后還要當場面對臺下YOCSEFer們連珠炮的問題,這種體感,沒經過的人很難體會。
在CCF這些年,感恩認識了許多YOCSEFer,全國26個城市分論壇,到處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也在培訓YOCSEF文化和分論壇選舉中成長,和佳俊、春明、銀和、佳俊、云泉、文光、曉如等老主席探討中學到最多。很多時候被叫上一起討論本屆和下一屆的方針,還有臨時處理一些新出現的問題。在其中學到在企業組織中學不到的“political savvy”:如何從組織大局出發去推動一代代的事業發展。
2016-2017屆獲選YOCSEF榮譽委員,榮休
還有CCF走進高校,是我投入最多的公益活動,我也榮獲了4年CCF年度最佳講者。最多的一年,到了年底一算,做了18場走進高校,排在楊世強教授之后列第二,這個小小的成就得來還是挺不容易的,經常是周末一天的上午一個、下午一個,晚上飛回來,安排得比出差還緊。我只是想,自己工作以來,一路遇到不少師友和貴人,在迷茫和糾結時,他們的提點和幫助,如暗室中點一燈如豆,讓我豁然開朗。CCF走進高校就在做傳燈者做的事:“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從青年學生的提問中,理解這一代年輕人的訴求,有時我在和同樣上大學的女兒探討問題時,也會靈光一閃,和她講我是怎么理解和回答她的同齡人問題的。
2020年在“CCF走進河海大學”活動中擔任講者
從2014年擔任總部AC開始算,相比于在YOCSEF服務多年的同學,我對YOCSEF的貢獻時長并不長。2017年,我被選為榮譽AC(YOCSEF總部榮譽學術委員)并從此退出YOCSEF AC時,CCF還為我和笑菊頒發了當年的“YOCSEF杰出貢獻獎”,我非常珍惜這個榮譽。之所以這么如數家珍,因為那些年在CCF的投入是真心的投入——就因為它是個“思想的共同體”。在CCF,無論是論壇還是學術會議,大家都是自己搭上時間和花費,這么多人愿意付出,在選舉和換屆中較真、直抒胸臆,為了什么呢?我想,沒有經歷過CCF緊張的差額選舉,沒有習慣于直呼其名辯論的人,對此很難理解。一方面要包容最大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又要讓它在生生不息的努力中用理想、情懷來做制度創新,這是在任何一個組織里都非常難得到的鍛煉——CCF YOCSEF 20周年概括的“激情、責任、制度”就是最好的總結。
2017CCF青年精英大會
2017CCF青年精英大會獲“YOCSEF杰出貢獻獎”
記得一件小事,有一次和子德參與九三學社的社員活動中,有一個科學院的老師問子德:“CCF各種發聲論壇,有時候想想也沒什么用,就是說說,能改變什么?”記得子德回答后我補充了一句:“一個人的發言可能的確沒什么用,但是在一個共同體的平臺上公開發聲,你就會不由自主去知行合一,遵守自己的主張和承諾?!边@是我對CCF“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理解。
今天,在我所工作的阿里,“去掉頭銜,直呼其名“也成為一種倡導平等和不忘初心的文化,CCF與我再次有了奇妙的交織。
新的十年,希望還能抱著當初的心態,向CCF的師友們學習,從CCF高專委,“CCF走進高校”的點滴做起,為CCF基業常青添磚加瓦。
在重新編輯完這篇文章的當兒,想起最近的一次和CCF老友回憶YOCSEF的光輝歲月,就在兩周前的周末,和2020-2021屆主席浥東倆人聊這幾年YOCSEF的傳承和突破,特別是談起分論壇兄弟們的熱情以及地區差異帶來的分論壇的差異,帶給CCF YOCSEF難得的多樣性和不滅的熱情,聚似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何萬青 CCF YOCSEF榮譽委員,CCF杰出講者,CCF高專委常委。2015年起擔任YOCSEF AC委員并任學術秘書,2016年任YOCSEF AC副主席。2017年獲CCF“YOCSEF杰出貢獻獎”并成為榮譽委員。阿里云高性能計算負責人,資深技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