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呂梁隨筆 | CCF創建60周年文集-36
每到入秋,總是有件讓我牽掛的事情,那就是去呂梁山區扶貧支教。
CCF呂梁教育扶貧項目是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于2001年發起的一項社會公益活動,旨在利用CCF的專家資源幫助呂梁地區的教育發展。自2001年起,近20年來,CCF每年組織呂梁教育扶貧支教團進入呂梁貧困山區開展支教活動(2020年后因新冠疫情暫停),足跡走遍嵐縣、興縣、中陽、方山、臨縣、石樓等貧困地區,向當地的中、小學校捐贈電腦、圖書、文體用品等,為中小學教師舉辦講座、座談會,在當地舉辦計算機科普講座和培訓班,并對部分貧困學生家庭進行調查訪問,提供一定的資助。
我曾經參與過一些扶貧支教的活動,比如:我們研究所1組織的豫西偃師縣扶貧支教活動,中央老干部志工委的河北西柏坡、貴州習水縣等紅色老區扶貧支教活動等。這些活動的經費基本是組織單位籌措的,并有一些相關企業贊助。CCF呂梁教育扶貧項目的組織形式則完全不同:一是項目的經費全部是由CCF會員個人捐獻(包括捐贈計算機、圖書、文體用品的費用,選派呂梁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京觀摩學習的費用等);二是參加呂梁扶貧支教現場活動的會員,差旅費、住宿費全部自理,伙食費采用A-A制;三是不接受當地政府的招待和禮品。據不完全統計,參與此項活動的志愿者前前后后有120多人,涉及了CCF的北京、山西、河南、廣州等多個地方分部和部分專委會,志愿者身份包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軍工集團和央企國企的研發和工程技術人員,民營企業家等。
“請出來”是CCF呂梁教育扶貧項目最具特色的活動。國內絕大部分的扶貧支教活動是“走出去”,以“扶貧”為主,即到貧困地區去,對當地的中小學捐款捐物,建設或修繕校舍。這些活動在十幾年前對改善貧困地區中小學的教育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CCF呂梁教育扶貧項目也曾經是這樣做的。
隨著國家的發展以及貧困地區生活水平提高和教育環境不斷的改善,通過近10年的走訪和調查研究,CCF呂梁教育扶貧項目認為提高呂梁地區扶貧支教工作的關鍵不是“扶貧”,而是“扶智”。而“扶智”的關鍵在于提升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自身素質、開闊教學視野和提高教學水平。自2011年起,CCF呂梁教育扶貧項目開始了“請出來”的活動,即CCF開展優秀教師獎勵計劃:每年在呂梁嵐縣、興縣、石樓縣等貧困地區評選出20名優秀教師,CCF全額資助他們來京開展為期一周的觀摩學習與交流活動,與北大附中、北理附中、人大附中、北京第八十中學、清華附中等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座談,聽觀摩課,也組織他們去天安門、頤和園、八達嶺長城等名勝,去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CCF總部精心籌劃和精心組織,使得CCF的優秀教師獎勵計劃開展的有聲有色,各縣的主管部門對這個計劃予以充分的肯定,“請出來”的教師們也感到受益頗豐。
近10年來,CCF的優秀教師獎勵計劃已經資助了近200名呂梁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教師(包括一些校長)。CCF教育扶貧項目每年組團去呂梁的一個重要活動就是和這些教師以及當地主管部門進行座談交流。每次參加交流的教師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十余人。座談會上,教師們暢所欲言,談觀摩聽課的體會,談對新的教學方法的理解,談學習的收獲和教學的經驗,談對名勝古跡的直觀感受和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呂梁優秀教師們都表示,愿意把自己在京期間接觸到的先進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奉獻給呂梁山區的教育事業,扎根山區教育,為呂梁貧困山區孩子的教育問題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也充分體現了CCF組織此項活動的初衷。
我第一次去呂梁,還是十年前的事情。當時我剛從科研管理和市場競爭的一線退出,就和子德秘書長(時任)、明理老師相約,開始了我的呂梁之行。依稀記得我們去了嵐縣的河口中心學校和陶家村小學??吹侥抢锏闹行W的教育情況,實在使人難以言狀。一個距省會太原不足300公里地方的陶家村小學,只有一間教室,四個年級,十幾個學生,一個老師在這個并不十分簡陋的教室里教四個年級的課;教室中并不缺少優質的桌椅,孩子們似乎也并不為饑寒所困。但很難想象,這樣狹小的空間和幾乎枯竭的教育資源,能為這些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開拓廣闊的視野嗎?能夠把這些孩子培養、教育成為有文化、有抱負、有能力的有作為的一代人嗎?我們應該有責任為這些孩子們、為這片為中國革命做出無私貢獻的土地做些什么。我們祖國的強盛需要一批有理想,有責任,有知識,有能力的建設者,呂梁更需要這樣的建設者。
陶家村小學校址
陶家村小學的孩子們
帶著困惑、問題和責任,我多次隨團到呂梁的應縣、嵐縣實地參與扶貧支教的活動。屈指算來,我和CCF去呂梁,也有了六七次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最深刻的體會是不能把“扶貧支教”當作一般性的慈善活動,而是要賦予其新的內涵,把“扶智”和“扶志”作為重點。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呂梁山區縣城的中小學,校園、教學樓條件并不差,教學用的電腦、白板、投影儀等硬件也基本配齊;即使是邊遠鄉村的教學點,教室、桌椅、書本以及就讀學生的溫飽,應不再是問題。但這里的教學理念、教育設備利用率、教師的專業水平、教育信息化程度都有待于提高?!罢埑鰜怼?CCF優秀教師獎勵計劃,應該是“扶智”的一種好方法,CCF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使“請出來”的教師,特別是“關鍵少數”的校長們,通過為期一周的觀摩學習與交流活動,直接接觸北京名校的治學治校的理念與教學教育的方法,拓展視野,有助于學校教學教育軟件環境的改善。當然,“走下去”—呂梁現場交流也不可或缺,也是“扶志”的具體措施,可以為學生們開拓全新視角。參加現場活動的教授,由淺入深地介紹前沿的科學技術,為學生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精心準備的科普課堂,寓教于樂地教給同學如何動手裝配小型電子裝置;特別是從貧困地區走出來的成功的學者和企業家,以他們自身經歷講述的勵志故事,總會使孩子們怦然心動。
在座談會上
CCF在呂梁扶貧支教活動,可謂亮點多多:學會的子德秘書長(時任)生動勵志的講演;CCF山西精心準備的科普課堂;中國攝影家協會的明理老師一年年積累下來的栩栩如生的照片;廣州臧根林老師為貧困兒童家庭團聚所做的不懈的努力;鄭州的王嫣老師的《孩子們眼中的大數據》……當然最大的亮點就是CCF二十多年不求名利地堅持“走下去”“請出來”,以及那份腳踏實地的執著。
在CCF呂梁教育扶貧活動開展到第20個年頭了。作為學術共團體,除了為計算機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服務,CCF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從國之根本的教育入手,利用學會的平臺,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力求改善呂梁山區的教育質量,做了一件于國于民有意義的事,可謂“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毫無疑問,所有去過呂梁,參與過CCF呂梁教育扶貧活動的志愿者,都有著不同的感受和收獲。我們在CCF與呂梁的故事中,看到了愛與希望,看到了在呂梁扶貧支教的過程中令人難以忘懷又倍感親切的點點滴滴。
我(右一)與子德(左二)走訪學生家
一次呂梁之行活動結束后,和子德秘書長(時任)以及CCF山西的同仁,在九曲黃河第一古鎮磧口談天說地??粗淙沼鄷熤蟹褐鹕嘶ǖ狞S河,浩浩蕩蕩。我想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就如同這小小的浪花,終將匯集成壯美的壺口瀑布,一直流入蔚藍的海洋。
劉愛民
CCF會士,CCF卓越服務獎獲得者。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CCF副理事長、抗惡劣環境計算機專委主任、公共政策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是最早一批到呂梁開展扶貧工作的學會志愿者。